电力系统的技术突破和转型
发布时间:2025-03-24
物联网、大数据技术推动电网实时监控与优化调度,电网智能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,2025年电力系统正处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能源结构转型
新能源占比大幅提升:预计2025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60%,太阳能和风电合计装机规模首超火电。全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2亿千瓦左右,新能源发电逐渐成为电量供应主体。
多能互补趋势明显:形成“风光水火储氢”一体化发展局面,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与分布式新能源电力共存。电力系统与热网、气网、能储单元、交通网等能源供给环节互联互通,推动向电–热–冷–气–氢多能互补模式演变。
2.技术创新转型
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:新型储能(如电化学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)成为电网调峰调频主力,2025年装机规模或超80GW。储能系统集成+运营市场规模或达万亿级。
先进发电技术突破:风电领域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与低风速风机技术突破;光伏领域钙钛矿电池、异质结技术提升转换效率;核电领域第四代反应堆(如高温气冷堆)商业化应用加速
3.电网形态转型
大电网与分布式电网融合:未来电网将呈现大电网和分布式智能电网融合发展、机电-电磁耦合主导的功角、频率、电压、谐振稳定形态交织显现、源网荷储海量异构资源协同控制、物理电网和数字电网相融合的新形态
配电网变革升级:配电网向“有源”双向交互系统转变,具备更强的承载力和灵活性
4.市场机制转型
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:逐步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,推进绿色电力证书交易,提升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比例。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
用户侧参与度提高:需求侧响应机制完善,虚拟电厂、分布式能源接入推动电力交易模式创新
5.运行模式转型
“源–网–荷–储”协同互动:由传统的大电网一体化单向计划调度、实时平衡模式向“源–网–荷–储”多元互动的大–微网智能协同调控、非完全实时平衡模式转变。
运行韧性增强: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等先进技术,提升系统的事前监测/预测、事中防御、事后自愈能力,增强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韧性。